人口
2019年末,韶关市常住人口303.04万人,比上年增加3.28万人,增长10.94‰。城镇常住人口173.93万人、占常住人口的比重57.4%,比上年末提高0.9个百分点;农村常住人口129.11万人、占常住人口的比重42.6%,比上年末降低0.9个百分点。年末户籍人口337.2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151.5万人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.9%。全年出生人口3.05万人,出生率11.52‰;死亡人口1.99万人,死亡率7.51‰;自然增长人口1.06万人,人口自然增长率4‰。
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6.6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151.9万人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.1%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韶关市常住人口为2855131人。
韶关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,大部分是汉族,此外还有瑶族、壮族、回族、满族、蒙族、苗族、白族、侗族、土家族等43个民族。
韶关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,世居少数民族为瑶族和畲族,总人口约5.5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1.7%。其中瑶族3.2万人,畲族1.1万人,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、南雄市、曲江区、翁源县、仁化县、乐昌市、武江区等8个县(市、区)的51个乡镇、130个行政村、376个自然村。辖有一个自治县即乳源瑶族自治县,一个民族乡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。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口2.4万人,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.6%;散居在其他县(市、区)的少数民族3.1万人,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.4%。
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6.6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151.9万人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.1%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韶关市常住人口为2855131人。
韶关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,大部分是汉族,此外还有瑶族、壮族、回族、满族、蒙族、苗族、白族、侗族、土家族等43个民族。
韶关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,世居少数民族为瑶族和畲族,总人口约5.5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1.7%。其中瑶族3.2万人,畲族1.1万人,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、南雄市、曲江区、翁源县、仁化县、乐昌市、武江区等8个县(市、区)的51个乡镇、130个行政村、376个自然村。辖有一个自治县即乳源瑶族自治县,一个民族乡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。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口2.4万人,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.6%;散居在其他县(市、区)的少数民族3.1万人,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.4%。
历史沿革
韶关历史悠久、古老文明,是“马坝人”的故乡,石峡文化的发祥地。
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,设曲江县,属桂阳郡,治所在今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。曲江县至今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。
三国吴甘露元年(265年),设始兴郡,曲江县为始兴郡治所。东晋时移治今韶关西南。
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改设韶州府,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。唐为韶州治。五代南汉移治今韶关市。此后元、明、清皆为韶州路、府治。
民国时期,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、南韶连道、岭南道、南韶连行政区、北区、西北绥靖区、第二行政督察区等。
1943~1945年,设省辖韶关市,为广东省临时省会。
1949年11月,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,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,辖曲江县等17县市。
1950年,北江临时行政区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,1952年后,改设粤北行政区、韶关专区、韶关地区。
1966年,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。
1975年,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,辖曲江县。
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,设曲江县,属桂阳郡,治所在今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。曲江县至今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。
三国吴甘露元年(265年),设始兴郡,曲江县为始兴郡治所。东晋时移治今韶关西南。
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改设韶州府,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。唐为韶州治。五代南汉移治今韶关市。此后元、明、清皆为韶州路、府治。
民国时期,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、南韶连道、岭南道、南韶连行政区、北区、西北绥靖区、第二行政督察区等。
1943~1945年,设省辖韶关市,为广东省临时省会。
1949年11月,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,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,辖曲江县等17县市。
1950年,北江临时行政区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,1952年后,改设粤北行政区、韶关专区、韶关地区。
1966年,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。
1975年,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,辖曲江县。